清末1892年,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建立了葡萄园和葡萄酒公司──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从西方引入了优良的葡萄品种,并引入了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贮酒容器从瓮改为橡木桶,从此我国的葡萄酒生产技术上了一个新 台阶。以后,青岛、北京、清徐、吉林长白山和通化相继建立了葡萄酒厂,这些厂的规模虽然不大,但葡萄酒工业的雏形已经形成。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再加上帝国主义的摧残和官僚资本的掠夺,作为民族工业的葡萄酒厂在解放前一直处在奄奄一息的境地。
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 着名爱国华侨张弼士,广东梅州人,16岁远走南洋,自学徒逐步经商发迹,后专务实业,成为南洋首富。1892年张弼士乘公务之便到烟台考察,确认烟台为理想的葡萄种植地,并着手建厂。他在烟台东山、西山购地近千亩,从欧洲及国内引进优质葡萄120余种,建成了名种葡萄基地。依据自办企业取名的惯例,取“昌裕兴隆”的“裕”字,再冠以张姓,“张裕”由此得名。1914年,在南洋劝业会上和上海招商局于南京举办的商品陈列赛会上,张裕的白兰地、琼瑶浆、红葡萄酒等产品被授予等奖章。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张裕的白兰地、红葡萄酒、雷司令、琼瑶浆等产品荣获金质奖章和等奖状,次有了举世公认的葡萄酒。
山东青岛葡萄酒厂
1914年位于青岛市湖南路的一个德国杂货商创立了青岛地区家葡萄酒作坊。数年后,这家作坊转入德商福昌洋行名下,1930年它又被卖给另一位德商美时洋行,因其德文名称是Melcher & Co.,随取其字头合成MelCo,中文音译“美口”,所以该酒厂命名为美口酒厂。1941年前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外酒进口困难,该厂开始扩大生产,增加木桶容量达10万升,在上海、天津、东南亚等地设立代理店,大量外销。后来,美口酒厂曾经被国民党及其官僚资本所收购,但始终没有大的发展。
葡萄的培育和酿制过程逐渐变得科学化。同时本世纪也广泛立法来鼓励制造信用好、品质佳的葡萄酒。今天,葡萄酒在全世界气候温和的地区都有生产,并且有数量可观的不同葡萄酒类可供消费者选择。
从早期的农业社会一直到现在,葡萄酒酿造的进展历程可说是一篇令人着迷不已的传奇史;也披露出葡萄酒在西方文化中的根本意义。